值此“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学成之际,由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北京语言大学联合举办,青岛世界汉学中心承办的第三届问道中国:“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研习营将于2025年6月25日至29日在青岛举行,主要研习地点为青岛世界汉学中心。研习营涵盖开营、结业仪式,以及“大师说汉学”主题讲坛、“青年导师说”学术座谈、“新汉学”博士生讲坛、“汉学春秋”教育研学、“我的新汉学之路”Vlog主题专访等多个版块。活动旨在通过多元形式的学术交流与实践探索,将所见所感化为所知所得,为营员在博士毕业后开展多样化的中国相关专业研究积累宝贵经验。
“大师说汉学”
主题讲坛嘉宾
【中国】赵洪娟
赵洪娟,文学博士,教授,山东省泰山学者青年专家,青岛市拔尖人才。青岛市政协委员,民建青岛市委会委员、理论委副主任,山东省青创人才引育计划团队负责人,青岛科技大学“一带一路”与中西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主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中西文化交流、丝路文化、民间文学、典籍翻译等方面的交流研究。曾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山东省青创人才引育团队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国家、省部级课题多项,近四年发表中英文核心论文近20篇,在《世界宗教研究》《世界宗教文化》《敦煌研究》《民俗研究》《民族文学研究》《文化遗产》《宁夏社会科学》等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阿根廷】马豪恩(Jorge Malena)
马豪恩(Jorge Malena),阿根廷知名的中国问题专家,阿根廷国际关系理事会亚洲事务委员会主席,阿根廷天主教大学教授,中国外交学院客座教授,长期关注和研究中国问题,2013年凭借《中国:大国建设》一书获得“第七届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他曾在阿根廷国内外主流杂志上发表过80余篇有关中国的论文,对扩大中国在当地影响、促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发挥了积极作用。
【俄罗斯】萨沙(Sboev Aleksandr)
萨沙(Sboev Aleksandr),语言学博士,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兼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东方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8-2022年担任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东方学院汉学教研室主任,全俄汉语奥林匹克比赛组委会成员。俄罗斯汉语教师协会成员,世界汉学家理事会成员,俄罗斯《东方学院学报》《远东语言学期刊》编委。主要从事汉语语言发展趋势、汉俄对比、对外汉语教学、对外俄语教学、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出版专著和教材四部,在《圣彼得堡大学学报–东方学和非洲学版》《Восток (Oriens)》《Theory and Practicein Language Studies》《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学报)》等重要刊物公开发表论文20余篇。
“青年导师说”
学术座谈嘉宾
【意大利】范狄(Dario Famularo)
范狄(Dario Famularo),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博士后,复旦大学“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主要研究兴趣包括海外汉学历史、中西文化交流历史以及欧洲对中国观念的历史。在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包括《华裔学志》《现代意大利研究杂志》《国际比较文学》等。
【亚美尼亚】鲁昕(Lusine Safaryan)
鲁昕(Lusine Safaryan),北京大学助理研究员,北京大学“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主要研究方向是语言习得与加工,目前专注汉语作为第三语言的习得研究,主要运用眼动追踪技术探究三语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
“新汉学计划”博士毕业生名单(部分)
斯里兰卡
安喜乐
Thelikada Kankanamge Aslea Prabath
Kumara
学校:北京外国语大学
专业:教育学
也门
哈迪
Hadi Yahya Saleh Mareeh
学校:山东大学
专业:应用经济学
越南
何玉娴
Hà Ngoc Huyen
学校:北京语言大学
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马来西亚
林惠湘
Lim Hoei Shian
学校:北京大学
专业:历史学、中国史
越南
杜氏秋恒
Do Thi Thu Hang
学校:北京语言大学
专业:应用语言学
马来西亚
黄美琳
Jezamine Wee Mei Lin
学校:北京大学
专业:国际教育发展
教育经济与管理
意大利
李乔治
Giorgio Ceccarelli
联培学校:法国里昂大学和意大利威尼斯大学、北京大学
专业:跨文化学、电影学
韩国
任俊杰
Lim Kanghoon
学校:北京外国语大学
专业: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新汉学计划”旨在通过高水平人才培养和高质量学术合作项目,培养中文水平优异、文化背景多样、科研能力突出的优秀青年汉学与中国研究人才,推动汉学和中国研究跨文化、跨专业、跨学科发展。问道中国:“新汉学计划”博土毕业生研习营2025作为各国青年新汉学博士毕业后开展更加深入的中国研究积累实践经验的重要项目,旨在提升青年新汉学博士专业知识的掌握运用能力,增加汉学青年学者对中华文明整体风貌、区域特征和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全面了解,充分发挥汉学青年学者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各国学习中国语言文化的年轻人才,围绕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展开广泛深入的交流合作,持续谱写世界多元文明交流与互鉴新篇章。
2025-06-27
2025-06-25
2025-06-24
2025-06-23